Agent纪元|封面故事

Connor 币安交易所 2025-07-15 2 0

来源:中国企业家杂志

一个由自主智能体驱动的未来,在2025年正穿透概念的迷雾,向现实稳步走来。

一个由自主智能体驱动的未来,在2025年正穿透概念的迷雾,向现实稳步走来。

采访|《中国企业家》记者 闫俊文 孔月昕

文|《中国企业家》记者 闫俊文

编辑|张晓迪

头图制作|王超

多年之后,面对在数字疆域中自主行动的智能体(Agent)洪流,人类将会回想起2025年仲夏那个遥远的下午。当时热映的《碟中谍8:最终清算》中的“智体”终于走进了现实:它拥有“自我进化”能力,能够自己升级自己的程序,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。

没错,这个模仿《百年孤独》的开篇也是由Agent写成的。2025年已过半程,业内对AI的关注焦点正悄然从基础大模型转向Agent。

这背后是人机交互范式的根本性迁移——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形用户界面(GUI)和传统软件即服务(SaaS)的预设路径,转向以自然语言交互(LUI)为核心的开放性指令输入,用户意图的表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。

何为Agent?它直译为“代理人”,你可将之视为数字世界中的行动者。它可以以代码形态存在,亦可嵌入机器人、自动驾驶汽车等实体,实现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。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(AIR)院长张亚勤定义了其核心特质——“自主智能(Autonomous Intelligence)”:赋予目标后,Agent能自主分解任务、规划路径、调用工具、决策行动,直至达成目标,高度拟人化。

“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石正在崩塌,一切重构在即,传统互联网组织形式将走向解体。”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如此断言Agent冲击波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将2025年定位为“AI智能体爆发的元年”,火山引擎总裁谭待称之为“中国Agent落地元年”。

这标志着AI进程从2023年的“ChatGPT时刻”(以对话惊艳为标志),迈向2025年的“DeepSeek时刻”(以行动落地为特征)。智能体接棒聊天机器人(ChatBot),开启了“少说话,多做事”的AI进化模式。

一场由全球科技巨头共同引领的浪潮已然成形。2024年9月,OpenAI发布了世界上首个推理模型o1,让Agent能处理更长、更复杂的任务。2024年11月,Anthropic发布MCP(模型上下文协议),解决了AI智能体(Agent)与外部工具交互的核心问题。

今年1月,来自中国的本土公司深度求索发布DeepSeek-R1开源推理模型,实现推理平权。4月,谷歌推出Cross-Agent架构,即A2A(Agent-to-Agent)通信协议,将多个智能体有效连接起来,使其实现通信与交互操作。

过去半年,Agent兴起的关键三要素已经齐备:推理能力提升和成本的下降、调用工具协议以及更大规模的Context(上下文)。

展开全文

Agent纪元|封面故事

来源:视觉中国

各个类型的Agent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今年1月,OpenAI发布首个智能体Operator,它能像人类一样浏览网页,完成任务;2月,OpenAI发布了名为“深度研究”(Deep Research)的Agent产品,用户需要每月为其支付2000至20000美元不等的费用;此后,OpenAI又发布了编程机器人Codex。

今年3月,中国创业团队在海外发布Manus,号称是世界上首个通用Agent,一经发布它就在海内外爆火,之后中国创业者相继发布世界上第一个办公Agent、第一个设计Agent、第一个行动型浏览器Fellou……

从技术层面看,Agent的两个重要指标在过去半年都实现了突破,一个是任务长度,另一个是任务的准确度。

围绕“Agent纪元”,《中国企业家》历时两个月,采访了多家头部科技AI负责人以及投资机构、AI研究机构。

恰如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所描述,从AI性能与成本两个指标上来看,2025年也许就是从AI技术加速期到Agent应用加速期的转换点。转换刚刚开启,应用全面落地的隆隆雷声已经在远方隐隐可闻了。

随着Agent的火爆,企业的AI焦虑再次加码:头部公司从搜索、电商以及云市场等各战线展开新一轮对垒;投资机构急于寻找“捕获AI鲨鱼苗”的机会;错失恐惧症蔓延,传统企业担心在弯道被甩下车;研究机构则致力于制定标准,比如基准测试(Benchmark Test)。

一切才刚刚开始,张亚勤认为,Agent技术尚在初期,虽然现在智能体已经具备长期记忆能力,但还比较初步。他把智能体发展分为信息智能、物理智能与生物智能三个层次,并认为,如果通用人工智能超越99%的人类,完成绝大多数任务,就一定要有赖物理智能与生物智能交互,得到真实世界的反馈。因此,未来智能体要互相学习并与外部环境交互学习,打通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非常重要,但真正实现全闭环很难。

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下属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认为,目前的大模型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空间关系,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时间序列、因果关系、物理定律等。大语言模型掌握了语言序列的分布,通过语言来理解这个世界,是简单的,不可靠的。要让AI实现通用智能,还需要建立世界模型。

虽然挑战如险峰耸立,一个由自主智能体驱动的未来,在2025年正穿透概念的迷雾,向现实稳步走来。

设备厂商抢夺入口高地

自2010年后,移动互联网浪潮兴起,阿里巴巴、腾讯、百度等上一代巨头抢得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首批门票,美团、拼多多、字节跳动等顺势崛起,除了苹果之外,大部分硬件设备厂商成了单纯的制造厂,失去了“软硬一体”的竞争红利。

今天机会再次闪现,按照手机、PC等终端厂商的理解,它们才应该是用户与AI连接的最主要设备,用户很有可能通过设备上的Personal Agent(个性化智能体)发起任务需求,结合了边缘计算与云端计算能力的设备才是最了解他们的个人助理,而不是设备上运行的软件。

新入口战争已打响,在6月21日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,华为发布了鸿蒙智能体框架(Harmony Agent Framework,HMAF),它已接入了包括京东、高德、优酷在内50多款APP,这个智能体总入口相当于中国版“MCP”,有评价称,华为已全面步入Agent时代。

华为终端BG CEO何刚称:“我们(鸿蒙智能体框架)给每个智能体提供了一个系统级的桌面入口,能一键调起大家做的智能体,提供直达服务,这是最大的价值。”

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也提到了“入口”。5月7日,联想召开创新科技大会,发布由多个智能体构建的超级智能体。杨元庆称,超级智能体是个人和企业的“认知操作系统”,是个人与企业解决需求的总入口,是拆解任务给垂直领域智能体的总指挥。

“我们已经打响了软件入口争夺战。”一位联想高级管理人员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,战场包括PC、手机等多款终端。

互联网大厂不可能坐视主导权流失,其“一号位”们对此尤为重视,纷纷亲自下场。《中国企业家》从有关渠道了解到,马云已经在亲自主抓阿里的AI业务,阿里云CTO周靖人每周都要向其汇报一次业务详细进展。

张一鸣一直紧盯字节AI业务,还挖来了前谷歌DeepMind副总裁吴永辉,一位接近张一鸣的人士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,过去两年张一鸣保持着与顶级投资人、技术领先的AI创业者定期交流的习惯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他经常往返北京和新加坡,每月参加一次字节Seed核心技术团队的复盘与讨论会。

周志峰分析,互联网时代形成的双边网络可能会经历结构性变革,这可能不是Billion Dollar Question(十亿美元问题),而是Trillion Dollar Question(万亿美元问题)。

双边网络效应是互联网平台的理论基石,一头是消费者,另一头是内容、商品等生产者,互联网公司则是平台方,规则制造者。抖音、淘宝、小红书、美团等都是具有典型的双边网络效应——消费者越多,需求越多,生产供给也会越多,两者互相驱动。

互联网的基础是连接,一个个超级链接,一个个数据标签,平台依此来做个性化引擎推荐,形成流量价值。如今,构成Agent的核心是“意图”,通过上下文完成任务,谁能触达用户越深,积累的数据越多,就越能了解用户意图。

当流量不再是决定竞争终局的胜负手,大部分超级APP的护城河将被填满。有投资人甚至放言:“颠覆抖音的机会已经出现。”

当然,颠覆抖音的也可能就是它自己。

大厂竞逐新抓手

过去两年,阿里、字节、美团等大厂决策层高度关注AI爆发点,他们的目光首先聚焦于古老的信息连接形态——搜索。传统搜索衰落已成定局,Similarweb数据显示,5月美国主要旅游网站搜索推荐流量同比下滑20%;电商公司推荐流量下降9%;新闻媒体搜索流量减少17%。全球范围内,传统搜索流量正不可逆转地枯竭。

将搜索转型成Agent,是看起来最明显的路径,阿里旗下的夸克开始发力。AppGrowing数据显示,今年第一季度,阿里为夸克支付的投流费用是4.5亿元,仅次于腾讯元宝;2024年的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,夸克投流费用是1.9亿元和1.6亿元,规模盖过了Kimi、豆包等AI工具。

Agent纪元|封面故事

制表:闫俊文

3月,阿里升级夸克浏览器,使其具备AI搜索、AI浏览器、AI写作、AI讲题等多端协同能力,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在接受36氪采访时说,“超级框”重塑了人、工具(AI)、任务的关系,他认为:“AI使用工具,而人,使用AI。”

阿里CEO吴泳铭称赞夸克,让阿里在AI to C领域看到了机会,夸克是“中国AI搜索领域用户量最高的应用”。

5月19日,腾讯QQ浏览器也宣布升级为AI浏览器,增加了QBot搜索框界面,分别设立AI高考、AI学习助手、AI翻译等Agent模块,升级后的QQ浏览器还能调用Agent执行复杂任务。

QQ浏览器QBot产品负责人刘汉博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,浏览器凭借底层内核能力,在按钮识别、模拟点击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,完成任务速度和准确性都比同行产品的效果更好。

移动互联网时代,搜索就开始出现去中心化趋势,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在各种APP内部直接进行搜索。AI大模型爆发后,除了Kimi、豆包等AI助手,更是涌现出秘塔搜索、纳米搜索等AI搜索工具。

在搜索这个战场,微信和小红书是不容忽视的玩家。2月16日,微信搜一搜内测接入DeepSeek,并且向腾讯元宝导流,目前,微信的“搜一搜”场景已成为“AI搜索”,并作为与“百科”“问一问”等并列的二级入口出现。

今年以来,小红书就在搜索领域动作频频。1月初,小红书APP内测搜索新功能“问点点”。在此之前,小红书还推出了主打生活场景搜索的AI搜索产品“点点”,现已在各大应用商店上线。

一年多前,小红书COO柯南谈及布局搜索时就曾表示:“很多用户开始把小红书当作搜索引擎了。”据《2024小红书搜索推广白皮书》显示,小红书70%的月活用户存在搜索行为,88%的搜索行为是用户主动发起的。

一位投资人说:“目前,小红书是存储用户行为数据排名前三名的平台。Context就来自这些地方,用户每一次的行为,都是给你的模型在输入Context。”

他把小红书列为AI时代的三大通用智能体平台之一,另外两家是腾讯和字节跳动,二者依靠微信和抖音,拥有海量用户数据以及关系链数据。

在今年5月财报电话会上,腾讯总裁刘炽平说:“在微信生态系统内,我认为我们有机会创造一个非常独特的Agent,即AI与微信生态系统特有的内容相连接,包括社交、通信和社区能力以及内容生态系统,比如公众号和视频号,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小程序。实际上你可以接入各种信息,以及许多不同垂直应用程序的交易和操作。”

AI原生创业者的焦虑与机会

大厂压力之下,Agent领域的创业者更侧重选择做垂类产品,以及出海找出路。

“留给Agent创业者的窗口期可能只有几个月,如果做不出来,那就很难跑出来了。”近期,Liblib AI创始人陈冕在接受《中国企业家》采访时如此感慨。1992年出生的他在2023年离开字节跳动,成立Liblib AI,发力应用端。资本对此十分看重,一年之内Liblib AI完成4轮融资,其投资方有源码资本、高榕创投、金沙江创投、明势创投、顺为资本等,目前,Liblib AI号称国内用户数第一的AIGC社区,用户总数超2000万。

Agent纪元|封面故事

来源:视觉中国

5月12日,陈冕发布世界上首款设计Agent——Lovart,上线5天申请人数破10万,该产品还曾获得马斯克点赞。

快速决断,快速执行,陈冕代表了AI原生(AI Native)创业者的典型画像,他们更理解模型,更理解AI应用的场景,对开源模型能力有信仰,相信通过借势,能压榨出底层模型能力。

他这样理解仅有的窗口期,“窗口期决定你能否在合适的时间切入进去,通过先发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壁垒,才能真正地活下去。”他认为,Lovart这么火,他自己也没有想到,其实这本质上是Lovart迎合了大势对Agent的需要。

接受《中国企业家》采访几天后,5月底陈冕就出差到美国,搭建Lovart团队,争取在两个月之内打出声量。

昆仑万维CEO方汉在AI应用赛道布局2年多,他的看法是,比起时间窗口与投入,赛道选择更重要。在接受《中国企业家》采访时,方汉称:“对于通用大模型,我可能会外采,但一些专有大模型,还是要自己训练。”

在他看来,在这场技术竞赛里,时间的确是重要因素,但更重要的是,你怎么样去预判终局。选择什么领域其实远比早动手要重要,选择对的领域会带来时间上的优势。

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黄明明也持此观点,他认为Agent最终是按照结果来付费的商业模式。

AI原生创业者需要面对的是:他们提供的核心服务,已经从互联网“连接”转移到“解决任务”了。

昆仑万维在5月26日发布了天工超级智能体(Skywork Super Agents)APP,瞄准办公场景,这款应用拥有PPT、Word、表格3个专家智能体和1个通用智能体,号称是全球首款基于AI Agent架构的Office智能体手机APP。

该产品一度爆火,在5月GAIA智能体榜上,位居全球APP指数第一。用户争相涌入,团队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应对。目前,限流措施已经取消。

3月,Manus掀起了通用Agent旋风,Manus创始团队成员肖弘、季逸超和张涛都是AI赛道里的资深玩家。

近期,张涛在红杉中国年会上说,语言模型相对于人类而言,处理Context的能力存在很大不足。因此Manus核心设计思想就是打造一个“Single Agent”,把重点放在“Context”上面,不会过多干涉语言模型的思维过程,专注于“more context,less control”。

从投资人的角度,更倾向认为通用Agent是大公司的机会。比如,周志峰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,他不太认为通用Agent可由创业公司做出来,“定义得太general(通用),就没法做好,会带来很多系统冗余,同时总有很多长尾用户的需求满足不了。”

当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认可这种观点,腾讯、真格基金和红杉中国等顶级机构依然投资了Manus团队。据一位知情人士向《中国企业家》透露,这些机构实际投资的是Manus的创始团队,“在此浪潮早期,一个很牛的创业者或者产品经理,今天做的产品也许不是未来大成的产品,但他们相信的是第三款、第四款,总有一款能成。”

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也加入了通用智能体战局。6月19日,MiniMax发布了一款名为MiniMax Agent的通用智能体,官方将其定义为:“一个能完成长程复杂任务的通用智能体。”

陈冕、张涛、闫俊杰等都很年轻,他们紧随模型能力的演进,当然,商业化也是戴在Agent创业者头上的紧箍咒,他们的一个大共识是出海,寻找用户、资本、算力和数据。

陈冕的投资人黄明明说,“地缘政治下,世界好像变得割裂了,但在AI加持下,世界比以前拉得更平了,创业者从第一天起,就在面向全球化。”

大部分Agent公司都在找全球化的机会,周志峰总结,钱在哪里,市场就在哪里,这里既包括用户付费,也包括机构投资。

他近期在美国出差一个月,据其观察,海外用户对AI产品的付费意愿比国内用户更高。很多AI产品有不同的付费订阅方式,90%多的欧美用户选择按年付费,而中国用户基本选择更短的订阅方式。这与财富无关系,是消费习惯的不同。

千行百业的Agent“落地时刻”

从2022年ChatGPT爆火之后,每一个行业、每一家企业都在寻求接入AI的机会,但正如科幻作家威廉·吉布森在《雪崩》中说的那样:“未来已来,只是分布不均。”

总体来看,数字化水平最好、薪资水平最高的行业最容易被AI颠覆。

金融、法律、医疗、编程等行业正在受到降维打击。

Agent纪元|封面故事

资料来源: 根据天眼查、公司官网等公开渠道不完整统计 制表:肖丽

在法律领域,明势创投投了一家名叫艾语智能的律师Agent初创公司,创始人名叫张天乐。该公司就是辅助金融律师决策以及办案。该智能体用AI帮助律师做了80%~90%的基础工作。今年4~5月,艾语智能接到了大概一万多件案子。

在医疗领域,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、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,联合开发了“观心大模型”,并且开发了葛均波的数字分身,可以辅助医生做决策。比如葛均波一天可能只能看100个病人,大模型如果给他提效20%,他就相当于升级为1.2个院士。

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副院长、首席科学家程远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,在一些基层医院,医生能力可能是70分,院士Agent可以辅助基层医生将能力水平从70分提高至80分。如果每一家医院做出最强科室的Agent,未来医院完成一个复杂病例时,去调用这些Agent,就可能需要用到类似MCP这样的协议。

这其中关键问题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,程远称:“把智能从数据里面剥离出来,注入模型里,要解决多方安全计算问题,本质还是一个攻防成本问题。”

今年4月,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医院,以全科医学科和眼科、放射诊断科、呼吸科等专科为试点,在设计底层融入AI智能体功能,协助医生精准决策。这是全球首个完全由AI驱动的虚拟医院,医生是Agent,病人也是Agent,通过在闭环中交互学习,未来会培育新一代“AI协同型医生”。

智能汽车是Agent最佳落地场景之一 ,理想汽车尝试将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两个赛道合二为一。

当前理想号称要向一家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转型,6月11日,理想汽车在中国宣布成立“空间机器人”和“穿戴机器人”两个新二级部门。

当下看起来最容易被颠覆的领域可能是AI Coding(AI编程)。在此领域,硅谷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,今年5月,OpenAI以约30亿美元收购AI编程助手开发商Windsurf;6月,AI编程工具Cursor的母公司Anysphere以99亿美元估值完成9亿美元新一轮融资。

国内大公司在AI Coding领域也打得火热,阿里云发布了通义灵码,百度则是推出了Comate AI IDE,字节推出了TRAE,目前该产品月活用户超过100万。在字节内部,超过80%的工程师在使用TRAE这样的产品辅助开发。

一个人的Agent公司

Agent规模化落地将在移动互联网之后再次释放超级个体的潜力,促使团队向“微型化”演进。

6月6日,360公司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号称要通过360的新纳米AI超级搜索智能体,挑战一个人搞定一场发布会,他要自己动手试试,AI到底能否让人变成超级个体。在他看来,“智能体可以取代很多员工,我一个人可以领导100个智能体。”

在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、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看来,超级个体以及“一人公司”可能出现,源自两个浪潮:第一,DeepSeek开源模型能力追上闭源模型,让基础大模型像水电般普及,token成本加速降低,创业者只需做好一件事情,那就是做出一款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;第二,智能体能力增强,个人通过调用工具就可以成为超级个体,这是一个Agentic Web的未来。

Anthropic首席执行官Dario Amodei在2025年举办的开发者大会上预言:“首家由一名人类员工与AI合作运营、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企业,将在2026年诞生。”

AIoT(人工智能物联网)领域创业公司熵增力场即是典型——其创始人孙卓见近期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,他们的核心团队一直是2人(含其本人与CTO张起),今年他们才因客户量激增补充了2名临时运营员工。

在Agent深度协同下,原本需一周完成的任务,如今压缩至1天即可完成。Fusion Fund(成立于2015年的硅谷早期医疗和科技领域领军投资机构)创始人张璐说,其三期基金70%被投企业去年收入增加了20倍,且多为10人以内的小团队,还有2家公司以不足10人的团队力量实现收入从零至数千万美元飞跃,更有30人团队年收入从50万美元飙至1.5亿美元。

现代大公司体系依赖规模优势来取得成本优势,难以避免企业人数越来越多、职级越来越复杂,如阿里员工数量超过12万,腾讯员工数超过10万。李志飞称,传统的组织形式将会解体,超级个体将不再依赖组织的强资源力。

联想集团副总裁、方案服务业务集团全球基础架构和智能云总经理姚振宇称之为“自组织”现象,他提出了一个问题:“不同小企业之间的协作,能否像今天一个大企业把所有人汇聚在一起那样产生协同效应,这可能是最关键的。”

姚振宇预测,现代企业都是基于原来的IT架构,但未来企业里就没有SaaS、ICT了。伴随着智能体成熟,未来,可能有七八千个智能体在工作,每一个智能体只负责一个场景,协同会越来越成熟。

面对眼下这一轮技术浪潮,联想正在为未来10年的转型储备能量,杨元庆觉得联想未来可能会是一个以智能体业务为核心的企业。

架构之争与AGI前夜

回归技术本身,智能体究竟应运行在本地还是在云端,目前尚有争论。

联想集团中国区天禧AI生态事业部总经理陈学桂告诉《中国企业家》,联想的方案是“混合计算”,端与云有不同特性,在端上,可能离用户最近,在本地,更安全;在云上,可弹性、可扩展、算力更强。

对于个人隐私数据,智能体以部署在本地为主,而推理能力调用,则以云端为主。此外,陈学桂还说,大概到明年,PC就能够处理尺寸为32B的个人知识库,它基本满足用户理解文章、问答和分析的需求,能帮助用户管理本地的文档,包括多模态数据。

云服务商对此有不同的看法,阿里云无影Agentbay产品负责人屈立威表示,未来将有无数个智能体出现,它们需要更确定的运行环境,这将会导致本地算力不足,效率很低下,因此就需要Agent运行在云端,运行在一个个虚拟电脑以及手机上。

此前,一些智能体发布Deep Research功能时,将完成任务从8小时提升至5分钟,效率提升背后是并发算力的提升。

所以,阿里云将以重大投资布局扩充算力。今年2月,吴泳铭宣布,未来3年,阿里将投资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与AI硬件基础设施,投资总额超过之前10年总和。

腾讯也不例外,今年第一季度,腾讯资本开支持续猛增,当季资本开支274.8亿元,同比增长91%,此前四个季度,腾讯资本开支曾保持同比三位数增长,2024年第四季度,资本开支达365.78亿元,同比增长386%。2024年全年资本开支更突破767亿元,同比增长221%。这些钱主要用来买GPU卡,建数据中心。

这也印证了Scaling Law(规模定律)在Agent阶段仍然有效,数据越多,算力越强,结果就越准确。

不过若着眼于未来,张亚勤预计,大模型整体范式正从生成式AI迈向智能体AI。Scaling Law的核心也会从预训练规模定律(Pre-trained SL)向推理规模定律(Inference SL)迁移,并最终指向衡量智能体综合能力的智能体规模定律(Agentic SL)。

Agent纪元|封面故事

来源:视觉中国

他认为,“多智能体交互是达到通用人工智能(AGI)的一个重要路径。而且智能体学习的时候,初始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,智能体可以在交互中学习。”

Agent的进化或许会加速AGI到来。

信息智能、物理智能、生物智能正在融合打通,所谓的“世界模型”引起越来越多讨论。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提出“世界模型”的概念——世界模型AI系统不仅能理解和推理文字信息,还能理解与推理物理世界(尤其是3D世界)的运作规律。

张亚勤认为真实世界有很多数据,可在现实中又太分散,如果要机器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,在每个领域,数据又是不够的。

另外,过去,人类的行为都是在真实世界,虚拟世界则另有一套算法,两个世界没有连在一起,在虚拟世界训练好的策略到了真实世界,就难以奏效。所以,他提出RSR(Real2Sim2Real),即要把信息世界和物理学连在一块,形成闭环。

Agent与世界模型结合,会打通AGI之路。第四范式董事长戴文渊认为AGI就是利用AI Agent来理解人的需求,并找到相对应的垂直世界模型去解决问题。他为此调整了业务方向,过去公司主要聚焦各个行业企业软件的改造,近期增加了为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基于AI Agent的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。

巨头竞逐的炮火、创业者的孤帆、千行百业锚链的铮鸣,将共同交织成Agent纪元的序曲。挑战如暗礁潜藏,机遇似星辰璀璨,Agent的终极意义,不在于取代舵手,而在于编织更宏大星图的可能——以硅基之智,延展碳基之思。

评论